日本a级久a级,欧美精品与黑人又粗又长,精品久久久一,久久影院一区

ITOM市場十年劇變--企業軟件創業漫談(21)
2018-09-30 by uino 11.5K CEO專欄

穿過時間的針孔

沿著阿里阿德涅之線

人類的第五季

在我們從未到過的地方

當四季從四面八方將人們覆蓋

沒有人不匆匆離去

為了抵達那里

-–寒竹(詩人,琴師,現居北京)

**人們總是高估未來一兩年的變化,**而低估了未來十年的變革。

--比爾-蓋茨

01

上個月,和幾個同事一起,在Las Vegas參加了ServiceNow 2018年的用戶大會,近兩萬人的參會規模,啟用新Logo新Slogan,從IT管理向業務領域延伸的主航道已定,市值超過300億美金,儼然成為要與SalesForce一較短長的企業PaaS平臺。

回到國內,前兩天又看到一條新聞,BMC軟件被KKR現金收購,據傳大概是100億美金。ITOM的另一個巨頭CA,如今市值也不到150億美金,兩家加起來都還比ServiceNow差的遠,也都被Splunk160多億美金市值甩在了身后。

假如有人穿越回十年前,告訴當時的我ITOM市場今天的局面,我多半是不會相信的。

(說明:本文中的ITOM是廣義的IT運營管理軟件,包括ITSM、ITBM和CMP)

02

十年前,2008年,我剛離開HP軟件,加入BMC,IT管理軟件市場還是被“Big 4”統治的時代,BMC、CA、IBM、HP四大廠商能占到整個IT市場的一半以上,此外就基本是一群散落的小廠商。

而從2010年之后,ITOM市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四大節節敗退,2003年成立的ServiceNow、Splunk已然超越四大,一些老廠商如NetScount、Dynatrace煥發青春,New Relic、Appdynamics等08后快速崛起,不到十年市值都已經打到30-40億美金左右,SumoLogic、MoogSoft、DataDog、xMatters、PagerDuty、CherWell等眾多10后新勢力如雨后春筍,資本市場似乎也頗為看好這些新秀,融資在5000萬美金以上的至少有幾十家了。

忽然間,恐龍時代結束了,哺乳動物欣欣向榮,黑暗中世紀逝去了,文藝復興群星璀璨。

為什么?

03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類似的情形,在IT管理軟件的市場上,二十多年前就發生過一次。

“Big 4”80年代就已經很強了,那時CA、BMC和IBM在ITOM領域都主營大機管理軟件,HP的Openview則主要是電信的大網管理(那時還沒有什么企業網),等到90年代,行業也忽然來了一次生物大爆炸,涌現了Tivoli、Micromuse、Partrol、Perigeine、Remedy、New Diminsion、Wily等一大批新興的創業公司。

本質上,是因為彼時企業IT正經歷一次由大機時代向小機時代的轉型,Windows帶來了計算機在普通員工中的普及,小型機降低了企業的IT使用成本,讓計算機得以應用在企業管理中的更多領域。企業IT應用變多、設備倍增、系統多樣,帶來了一系列IT管理上的挑戰,洞察到新需求的創業者們創造了一系列新產品,帶來了ITOM領域的第一次繁榮。

到九十年代末,企業IT的格局基本確定,小型機基本一統天下,大機退守到大型客戶的核心后臺,NT和Linux還不成氣候,IT管理軟件方面的需求基本確定,有哪些類軟件工具會長期存在也已經明朗。此時,四大出手收購了一批新興公司,(直到今天,四大的軟件產品,除了八十年代就有的Mainframe管理軟件,其它全部是來自收購,自己做的,一個都沒有),畢竟穩定態下的整合有利于提升市場和服務效率,是符合市場邏輯的。

未被收購的,或者自然死亡,或者退守在一個細分專業市場里,從而形成了本世紀初十年主流市場由四大統治的格局。

04

近十年的ITOM市場變局,本質上是企業IT又一次大轉型帶來的連鎖反應,此次轉型較之上次規模更大,涉及面更廣,影響更深,周期更長。其中,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帶動的消費者IT發展對企業IT的倒逼起了很大作用。

2012年,我們規劃成立優锘時,曾經畫過這么一張膠片。

企業求穩,企業IT的成長是漸進式的,消費者IT野蠻生長,是跳躍式的。二十多年前,企業IT的應用水平遠超消費者IT,而以2007年iPhone發布移動互聯網啟動為標志點,消費者IT全面超越企業IT,也推動了企業IT的大轉型。

技術架構上,由小型機為主走向X86、虛擬化、云計算,企業IT對云計算經歷了懷疑、觀望、實驗,正進入實質性轉型的階段,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更讓IT全民化全息化,帶來企業IT需求的爆炸式增長和對企業IT體驗的高要求,推動企業IT從運維到運營的轉型。(參見前文《IT:從運維到運營》

由此帶來IT管理軟件市場的幾大變化趨勢,催生了一群創新公司,并對死氣沉沉的傳統四大帶來了致命打擊。

05

變化一:基礎工具開始被低端軟件和開源主宰

操作系統及設備層面的基礎監控是傳統四大的營收重鎮,愿意付錢的大型企業因為歷史原因,往往架構復雜系統多樣,傳統四大過去在跨平臺的支持能力上過去有一定優勢。

而如今新增的系統幾乎都是標準的X86Linux,老系統日益萎縮,單純就X86、Linux監控來說,相比低端軟件和開源軟件,傳統四大技術上毫無優勢可言,性價比則要低得多,而低端和開源軟件對還殘存的一些老系統也已經基本支持,此消彼長,傳統四大在監控的基本盤受損嚴重。相比之下,Solarwind、SevOne等定位中低端等監控軟件廠商反而增長很快,反映了市場的一種變化。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客戶正在用Zabbix、Nagios、Puppet等開源軟件替換傳統四大的監控系統和配置自動化系統,私有云管理軟件也大多基于OpenStack,基礎層的通用工具。在漸漸成熟的基礎工具領域,基于開源賣商業版和服務漸漸成為被廣泛接受的主流模式之一。

06

變化二:新環境帶來APM等工具的崛起

基礎監控越來越簡單和標準的同時,APM等新興監控領域卻出現了大繁榮。

全民信息化帶來企業應用數量的快速增長,同時互聯網已經把用戶慣壞了,對用戶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應用穩定性的容忍度越來越低。要確保應用穩定和保障用戶體驗,實現復雜應用環境下的快速排障,在基礎監控系統獲取的API數據之外,對應用性能數據、用戶體驗數據、網絡流量數據和日志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需求都越來越旺盛,從而帶來APM、NPM、日志分析等多種工具的市場空間都在快速發展,已經大大超越原來是主流的基礎網絡和系統監控市場。

以應用嵌碼類數據采集分析工具為例,最早的廠商應該算是Wily,2006年Wily被CA以3.75億美金收購。兩年多后,同在2008年,Wily的創始人Lew Cirne 創立了New Relic,Wily的軟件架構師Joyti Bansal則創立了AppDynamics。New Relic目前市值已經60億美金,AppDynamics則在去年上市前夕被Cisco以37億美金全資收購,此領域過去十年的市場需求增長由此可見一斑。

互聯網的倒逼還帶來了DevOps開發運維融合的趨勢,也帶來相關領域如應用發布和配置自動化管理領域一些新工具的機會。

**07?**

變化三:SaaS軟件的沖擊

傳統四大過去都是On Premise的軟件License銷售模式,而SaaS模式在渡過初期客戶的懷疑期后,憑借其在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方面的優勢,在與傳統軟件廠商對對決中正呈勢不可擋之勢。(參見前文《SaaS模式為什么成功》

典型代表當然是ServiceNow在ITSM領域對BMC Remedy和HP Service Manager的逆襲,ITSM數據流量不大,正適合先上云。隨著IaaS公有云日益普及,監控軟件的SaaS化趨勢也在出現,DataDog、SumoLogic、SignalFx等SaaS模式的監控廠商也都進入快速成長期。

08

變化四:IaaS帶來的沖擊和機會

IaaS公有云提供商就已經直接吃掉了一部分傳統廠商在基礎監控上的市場份額,過去企業客戶買IBM的設備,就算買的監控軟件也是IBM的,還是少不了要部署調試,現在用公有云提供商的資源,要監控,點一個按鈕就開通了,既方便,又便宜,甚至免費。

同時,建IaaS私有云也帶來了一系列云管理方面的新的軟件需求,從底層的云資源調度部署,到中間層的云服務運維,及上層的云業務運營,都出現了一些提供專業工具和局部解決方案的軟件和服務廠商。

09

變化五:新技術帶來的新場景、新工具

橫掃眾生的熱詞“大數據”、“AI”同樣沒有放過IT管理軟件圈。大數據熱的時候,IT管理軟件里流行“ITOA”,AI熱的時候,則都開始談“AIOps”。

追熱詞,當然有副作用,但總的來說,新技術的引入對ITOM軟件的發展還是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遠在“數據”還沒有姓“大”的2003年,Splunk就開始致力于將原來用于互聯網搜索的技術用于IT運維和安全管理領域,提升和發揮了日志的使用價值,不僅開創了自己如今“Google for Machine Data”的藍圖,也為ELK開源工具的流行打下了基礎。

在AI熱的今天,許多用戶和廠商都開始嘗試用機器學習等新技術手段來解決一些過去的傳統難題,比如將機器學習用在異常檢測上,試圖交付十幾年前“動態基線”許諾但未能做到的美好故事。再比如Phil Tee,30年前創立了MicroMuse,打造了上一代事件處理平臺的霸主級產品OmniBus,2011年也創立了一家新公司MoogSoft,還是做事件處理平臺,號稱用機器學習來做事件分析和智能歸集,試圖借助新技術打造新一代工具。

10

國內,還要加上一個變化趨勢,“國產化”。

我2012年離開BMC和伙伴們一起創業時,對客戶說我們是自己做的國產軟件?,心里還是惴惴不安的,畢竟那時我們面對的大多數主流客戶還是更傾向于用國際大品牌的產品。而短短幾年過去,在IT管理軟件這個行當里,局面幾乎完全翻轉,現在客戶不管大小,有國產軟件就盡量不用國外產品,已經成為主流聲音。

同時,國內也開始出現一批ITOM軟件創業公司,短短幾年間,前面提到的幾種變化趨勢和國外的幾種主流工具,國內基本都有了對標公司,甚至在某些細分領域出現了國外都沒有的創新產品。

當然,中國沒有三十多年的行業積累,國內軟件廠商產品化能力普遍處于起步階段,拿開源軟件改個界面就說是產品的,也為數不少。畢竟,做PPT易,做產品難。但終歸中國的ITOM市場在發展,只要假以時日,肯耐下性子認真做產品的,總會冒出幾家優秀的廠商。

11

在前文《少才是多,慢勝于快》中提過,全球軟件企業100強里,做IT管理軟件的,就有大概10家。

IT管理軟件的全球市場,并不小。單就IT運維管理軟件來說,全球范圍內,每賣出100萬美金的服務器和存儲,就要賣出大概35萬美金的IT運維管理軟件。

在中國,這個數字就要小得多了,也許大概可能,5萬美金?

差距其實也意味著成長的空間。五年后呢?能不能達到35萬美金的水平?恐怕也懸,但絕對不會是5萬了。也許,是20萬?

畢竟,中國人越來越貴,也越來越聰明了。

12

和一個認識多年的朋友聊天,他過去是不太愿意在IT運維管理軟件上花錢的,總覺得不值。但這次,他主動談起要在這方面多投入。

“為什么?”我很好奇。

“你說,到底我們的數據中心是什么?”

我有點兒疑惑,指著窗外:“這個園區,這些樓,樓里樓外的這一大堆設備,都是你們的數據中心啊。”

“沒錯,數據中心有這么多設施和硬件。其實,每年我們都會買一大批新硬件,而同時,又會拆掉一大批已經過時的舊硬件。這些來自不同廠商的硬件,誰花錢都能買到,不過是穿腸過的酒肉,其實并不屬于我們。反而是我們自己積累沉淀下來的運維經驗、知識、流程和文化,是花錢買不到的,才是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數據中心啊!而這些東西,大多要靠軟件固化和留存下來,你說,軟件和硬件,我們更應該投資在哪個上面?”

13

其實,未來十年ITOM軟件的市場,還要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畢竟,今天ITOM軟件,管的只是IT組件。

數據中心,只是最早被數字化的建筑。IT,只是第一代被聯網的物。

14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下一個十年,這個行業,還有得看。
數字孿生/智慧園區/IOC/三維可視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朗县| 延庆县| 大冶市| 乌兰县| 东乡| 青川县| 新河县| 乃东县| 登封市| 宜昌市| 北川| 江陵县| 历史| 年辖:市辖区| 漠河县| 龙州县| 故城县| 平度市| 清涧县| 涞源县| 朝阳县| 玛纳斯县| 涟水县| 丹江口市| 宁强县| 石台县| 疏勒县| 壤塘县| 寿宁县| 漠河县| 沈丘县| 太和县| 岚皋县| 阿拉善左旗| 萨迦县| 紫云| 青海省| 聂拉木县| 巴中市| 定陶县| 上栗县|